地埋式养殖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操作
1、调试人员首先要打开进水阀门、出水阀门,启动设备进水提升水泵,将调节池的养殖污水输送到地埋式养殖污水处理设备中。
2、初次使用及调试的设备,当水位达到设备1/2高度时停止水泵进水,打开风机进水阀,开启风机,缓缓打开风机出风阀,向接触氧化池内曝气48小时后再启动进水提升水泵将养殖污水加入至设备3/4处,再向池内曝气24小时。
3、用手触摸填料是否有粘状感,同时观察水体微生物生长情况,直至填料上生长出一层橙黄色生物膜,方可连续向设备输送养殖污水,水量应逐步增加至设计水量。
4、定时观察水中微生物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控制进水水量加以调整。
5、要观察二沉池水流流态,出水堰集水必须均匀,一般每隔24小时必须排泥一次,排泥时打开排泥电磁阀,利用气提方式将地埋式养殖污水处理设备二沉池内的废泥提升至废泥池。
6、地埋式养殖污水处理设施根据需要在消毒池内加入灭菌剂,二沉池来水经过灭菌剂加药罐,药剂部分溶解,达到消毒的目的。经处理过的水在清水箱内停留约0.5小时后,就达到了排放要求,可以向外界受水体排放。
7、设备调试结束并正常运行后,系统即可进入自动运行。现场将水泵、风机的操作切换在自动运行状态,由于电气操作控制柜是利用PLC自动控制程序,在设备出厂前就已经加以了程序编制,运行时不必另行设置。
8、用户应不定期对出水水质按照环保排放要求进行检测,以保证地埋式养殖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行。
“十二五”期间,以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为主的农业源总量减排纳入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是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的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前3年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实践中,部分地区对本区域耕地粪污消纳容量未做充分论证,粪污资源属性考虑不足,畜禽粪污按照 “工业化”治污思路采取了末端工程治理,即通过各类工程设施建设满足养殖废弃物的达标排放。
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通过种养结合协同控制面源污染。但推进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及防治模式引导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将末端工程治理作为主要治污手段,造成“耗费能源处理资源”的尴尬局面,也使仍以中小规模养殖为主、行业风险大、经济能力薄弱的养殖户承担着高昂的设施运行费用。
养猪场的环境污染主要有猪粪污染、猪场废水和臭气污染,地埋式卫生院污水处理设备,而猪场废水由于其排放量大,流动性强,且本身又包含有猪粪、猪尿和臭气三重污染,其污染显得尤为严重。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仅采用传统处理工艺,无法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废水排放要求,猪场废水属高浓度**废水,该类废水的处理难度较高,
工艺选择
猪场废水的组成主要是猪尿、一部分猪粪和猪舍冲洗水,溶入水中的粪便量和冲洗水量直接影响到猪场废水的浓度。其水质、水量特点一般与猪舍结构、清粪方式、时间等有关。
猪舍结构大致有平养式和栅栏式两种,平养式猪舍一般是先铲除一定程度的粪尿后,再用水冲洗,这种方法除粪率低,废水中混有大量的猪粪,且用水量大,自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稀释率高,废水排放量多。栅栏式猪舍,除粪率高,洗净猪舍时用水量较少,废水排放量也较少。清粪方式也直接影响猪场废水的浓度,目前养猪场主要有两种清粪方式,一是水冲洗清粪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集中在广东等省;二是人工清粪为主,水冲洗为辅的清粪方式,此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对于水冲洗清粪方式,其排放的猪场废水COD在5000mg/L左右,SS在5000-10000mg/L后一种清粪方式排放的废水COD低于3000mg/L,SS在2000-5000mg/L在一些人工清粪较彻底的养猪场排放的废水COD浓度可能低于1000mg/L。
由于各养猪场的饲养和清粪方式的差异,废水中各**物浓度值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同时段排出的猪场废水浓度也有较大的差异。采用水冲方式的猪场,每头猪的排污量分别为40、30和20L/d时,相对应的万头猪场排污量分别为200、150和125m3/d,猪场废水排污量时间变化范围也较大,一般时变化系数为1.5~2.5,日变化系数平均为3。晚间没有废水的排放,地埋式腐竹生产污水处理设备,即使排放其排放量也很小,而白天喂饲料时或清理猪舍时排出的废水量很大,且浓度高,这样使废水处理装置承受的冲击负荷很大。
猪场废水中主要含有未被生猪消化吸收的麸皮、玉米颗粒和生猪代谢产物,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在养猪场不进行大规模消毒的情况下,新鲜的猪场废水pH值为7.0左右,微生物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BOD5:COD平均值约为0.45~0.50,可生化性较好,适宜采用生物法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猪场废水水质、水量排放特点为(1)**污染物含量高,排水量大;(2)废水排放时间相对集中,屠宰场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冲击负荷大;(3)废水固液混杂,悬浮物浓度高,且粘稠度很大;(4)B:C比值较高,可生化性较好。